大陸發展AI的路線抉擇

人工智慧(AI)一詞,最早在1956年橫空出世,乃由人類製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慧,《魔鬼終結者》、《駭客任務》、《變形金剛》等好萊塢系列電影,皆相當程度探討人工智慧對未來生活的衝擊與想像。1950年代因電腦科學的進步,從科學家到普羅大眾,皆對於電腦充滿無盡的想像。
當時,全球第一台通用電腦EDVAC問世剛滿十年,任何人若看到這款電腦的超強運算能力,便會認為電腦總有一天會比人類更為聰明,甚至是超越人類的存在。至於如何判斷機器擁有人工智慧?著名的「圖靈測試」的報告中定義:倘若一台機器能與人類對話,而不被識別出己方的機器身分時,便能宣稱該機器擁有智慧。人工智慧在1970年代末也產生泡沫及停滯的時候,被戲稱為一場現代煉金術,導致政府與企業紛紛撤資,人工智慧也面臨一場過劇的寒冬。
面對步步逼近的人工智慧,或許兩招應對模式:要不積累財富,成為資本大戶;要不積累知識,成為尖端技術的掌握者。換言之,人工智慧將掀起資本累積及技術累積的浪潮。
面臨AI的巨大浪潮,大陸國務院去年發布「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畫」,該規畫顯示大陸未來幾年將投注1500億美元資金,部署人工智能發展的產業優勢,2020年期待人工智慧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途徑、2025年人工智慧成為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的主要動力、2030年希冀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創新中心。
此外,大陸科技巨擘如百度、阿里、騰訊等BAT爭相競逐AI領域,與美國矽谷同行相比,BAT擁有三個明顯優勢:第一,大陸的數據規模更大也更易於獲得;其次,大量的人工智慧專業人才正前仆後繼投入該產業鏈;第三,充沛的資金投入及政策支持。不過,大陸AI在基礎理論、核心運算等基本功仍較美國及日本落後,在製造、農業、物流、金融、商務等領域仍在示範階段,人工智慧運算拼起的產業鏈,尚未產生足夠或期盼的國際影響力。
目前大陸人工智慧發展有兩項待克服的劣勢:其一,對研發人工智慧的基礎設施、法規環境及標準體系,仍缺乏超前布局的前瞻力;其次,由國務院及科技部牽頭,結合BAT互聯網企業等所形成的官民結合體系,是否為發展人工智慧產業及技術的最佳組合,令人質疑。尤甚,美國科技產業及人工智慧之所以能持續創新,來自於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政府放任,而中國官方的強勢介入,是否最後造成人工智慧發展有心栽花花不開。是以,美國放任結果好,抑或中國模式佳?仍待更多的時間來驗證。

【旺報。林士清(2018.01.17)。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80117000189-260310】

連鎖企業品牌故事

潮流探索

推薦刊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