零售變革 美食成商場獲利招牌

面對大陸內需消費轉型,以及電商新零售的顛覆性革命下,讓台商在大陸經營商場不得不走向轉型,而講求親身體驗、難以取代的美食餐飲,反倒成為力抗電商消費的最佳利器。在上海從事商場經營的太平洋森活投資董事長范志凌說,過去進駐商場內的美食商家占比,從過去大約10%一路提升到20、40%,如今招商上對美食餐飲的仰賴程度越來越高,至今已超過60%,成為商場獲利的金字產業。
細數這些年的變化,范志凌說自己在台灣一開始是做房地產相關,來到大陸至今也有18年左右,起初也還是繼續從事房地產,同時也經營辦公樓商場等業務,但近4、5年來不斷感覺到時代的變化。
他說大陸跟台灣不同,往往土地一批就是100、200畝、建造個小區動輒1000、2000戶,也因此住房、辦公樓共存的開發模式很常見。但隨著住房完售,商業房留下來之後可能造成負資產,卻也反向孕育招商營運的管理商機。
只是大陸近幾年的產業變化速度太快,從支付寶、微信支付到阿里巴巴、京東等電商無處不在的平台與支付方式,把整個行業都顛覆掉,也讓許多實體商店受到衝擊,進而影響商場租金等收益。但在這當中,范志凌反而很看好美食餐飲產業在商場與大陸內需消費的前景。
搭配 外賣平台
根據范志凌的觀察,幾乎大多實體產業都被影響,但除了部分透過外賣平台取餐,多數人吃飯尤其品嘗美食還是要親自出門,這也讓餐飲類店家收益相較其他實體店面來的穩定。
他說目前自家商場約有70家左右的餐飲業者進駐,其中台商占了約20家,從手搖飲料到鐵路便當都有,有些生意甚至好過星巴克,甚至這幾天還在商討台灣2家網紅餐飲店的進駐事宜。
但范志凌也強調餐飲業不能固步自封,同樣要跟隨時代科技轉型,例如在電商外賣發達的今天,經營餐飲業尤其在辦公區或住房周邊商場,更須注重外賣平台的搭配,以自家商廠為例,部分店家可能外賣營收占比就高達4成,這時候如果製作不便甚至不能外賣的餐點,競爭力恐怕就大打折扣。
而從數據來看也能看出大陸內需消費的驚人成長力道。據日前大陸公布的《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》中指出,20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36.6兆元(人民幣,下同)、增長10.2%,凸顯居民消費呈現出從注重量的滿足向追求質的提升,同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也達到1萬8322元、增長7.1%。

【旺報。吳泓勳(2018.04.08)。http://www.chinatimes.com/newspapers/20180408000152-260301】

連鎖企業品牌故事

潮流探索

推薦刊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