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街老鼠翻身台灣之光!遠通電收如何推動台灣走入國道電子收費時代?

高速公路收費電子化,還可以導入智慧化的交通管理──這本是美好的願景,但遠通電收接手之初,卻經營不善負評如潮。總經理張永昌如何逆轉這局死棋,走出國際模範的活路?
年紀稍長一點的國人,應該都經歷過高速公路人工收費的年代。以國道一號為例,自從1978年通車後,從南到北共10個收費站,每到一個收費站就要掏零錢付通行費,不然就是先買好一本回數票,每到一站,交出一張。不但付費過程麻煩,每到收費站前就大排長龍的車陣,更是用路人揮之不去的夢魘。
但這樣不方便的傳統年代,早已過去。現在國道按里程計費,所有儲值、計程、收費全部進入資訊系統,便利性不可同日而語。
然而現今民眾享受便捷、快速的收費服務之餘,可能早已忘記,初期政府與民間推動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時,曾經風風雨雨。
死局中走出活路
2004年,交通部開始推動國道收費電子化,採取BOT模式(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),由遠東集團得標,並由旗下新成立的遠通電收負責執行。由於一開始就要求民眾自己先付千餘元的費用,購買一個「車上機」(OBU),引起巨大民怨,後來又有許多計費和扣款的紛爭。
而十個收費站聘僱許多收費員,在改為數位收費後將會失業。他們的未來生計,也引發社會廣大辯論。
種種原因讓當年電子收費系統剛上路,幾乎成了過街老鼠,每天翻開報紙、打開電視,有關遠通電收幾乎全都是負面新聞,如:「ETC使用率不足,高公局擬罰款四億」「遠通電收明顯違約,立委質疑、監委要查,網友也串聯,不滿交通部圖利遠通。」
回憶起這段往事,一路帶領遠通電收披荊斬棘的總經理張永昌,至今仍是點滴在心頭。「還好那時候網路言論平台不像現在普及,不然我應該早就萬箭穿心了,」他苦笑著說。
不過近年來,已經看不到有關遠通電收的負面新聞,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國際榮譽,包括國際橋梁、隧道與公路協會(IBTTA)的客戶服務及推廣卓越獎、智慧運輸協會(ITS)世界大會產業成就獎、國際道路協會(IRF)智慧交通與管理類首獎等等。
2021年底,遠通電收正式宣布落地泰國,協助當地建置高速公路電子收費系統與交控系統整合設計、建置與輔導維運,並於2022年2月進入實際營運。
過去人人喊打的電子收費系統,如今搖身一變成為「台灣之光」,為什麼?
讓遠通電收谷底翻身的關鍵人物,正是張永昌,他也是2022年《哈佛商業評論》數位轉型鼎革獎領袖獎的得主。在遠通電收服務20年的歲月,他一步步將這個原本外界認為無路可走的死局,透過數位轉型,帶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。

【遠見。張彥文 (2022.11.24)。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96734】

連鎖企業品牌故事

潮流探索

推薦刊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