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大陸大潤發「生了孩子」小潤發 阿里巴巴這算盤打得好嗎?

當年阿里巴巴以2000餘億台幣收購潤泰集團金雞母、大潤發轟動一時,不久,帶領大潤發打下「中國大陸量販業江山」的台灣人功臣、黃明端悄悄辭職,一眾台籍高管亦早已全部退休。

「我戰勝了對手,卻輸給了時代,」黃明端辭職時發文如此表示,一句「時代拋棄時,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」瞬間在內地商界走紅。

阿里巴巴接手操盤後,這個一度號稱「19年不關一家店」的零售業傳奇,後來怎麼樣了?

★ 大潤發「子孫戰略」,適應大陸新零售
答案之一是,大潤發「生了兒子」中潤發,還「生了孫子」小潤發。

子孫戰略,是大潤發近年為適應大陸新零售時代而進行的多業態布局,目的在於打造第二增長曲線。

「兒子」中潤發,也稱大潤發Super,是先前大潤發大型超市的「精簡瘦身版」,主打生活超市。

不同於過去大潤發1萬平方米以上的大賣場模式,中潤發一般在2000到3000平方米左右,砍掉家電、服飾等商品的面積,增加生鮮和生活用品等消費頻率較高的商品比例,約占57%的營收。

場景上「小即是大」,商品上「少即是多」,縮短輻射半徑,提升購物的便利性。同時,根據不同的商圈和顧客結構來調整商品結構。

「孫子」小潤發,也叫大潤發mini,主力店型為200到600平方公尺,同樣以生鮮、食品、日用品為核心,但業績占達到75%左右。

大陸媒體《中國新聞網》分析,「大中小潤發」齊頭並進的經營模式,像極了「帶娃」。

如此「三代同堂」「子承父業」,可以發揮大潤發在場地和品類供應上的優勢,店倉一體的模式,能與中潤發、小潤發的業務協作互補,向社區深度滲透,填補大潤發未能觸及的市場空白。

「大賣場得突破單一的購物場景,」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CEO林小海說,大賣場要轉型成為購物、體驗、服務、社交一種多元消費的場景。

★ 收縮賣場面積,成量販店大趨勢
其實在大潤發「瘦身」之前,大陸多家零售巨頭已開始嘗試小型化。

沃爾瑪開出了緊湊型門店和惠選社區店,家樂福則在上海開出首家較大賣場面積減少40%的門店。2018年,阿里盒馬鮮生開首家精品超市「盒小馬」,當年年底,永輝首家mini店在福州開業。

店面面積收縮,成了量販業大趨勢,箇中道理不難理解。

「用大店帶小店,可以加速推動社區團購落地,成為近期零售巨頭應對行業升級轉型的迫切態勢,」《中國新聞網》報導指出。

但是,做「小」,意味著更精細的經營,以及更激烈的競爭。

業內人士認為,相比大賣場的「大」,「小」更體現一個店的經營水準和決斷力。

「因為不能把所有品類和商品納入一個店,同時,由於高毛利商品相對比例不高,經營成本也不低,需要一個全新的運營和管理模式,」微信公眾號《零售氪星球》指出。

最近一次高層異動引發了關注-2022年8月,原小潤發總經理袁彬不再負責小潤發業務,個人去向未定。小潤發新任業務操盤手由張皓明接任,他原是中潤發負責人,早期在盒馬體系中負責便當外賣業務。

小潤發官方沒有公布換帥原因,業內人士研判,考慮到距離小潤發首店開出僅有兩年,模式尚未跑通,這一舉動非常規人事調整,應該是與小潤發戰略重點調整、推動業務進展等原因相關。

最明顯的是品牌定位的變化。

小潤發創立之初,定位為社區生鮮店,要離消費者更近,提升區域布局密度。

現階段再看小潤發,已改成主打「家門口的鮮食專家」,變成有早餐店、熟食鋪等,兼具部分便利店功能,意在以鮮食解決方案為賣點吸引消費者。

前後對比,邏輯已有變化。

另外,2020年大潤發官方曾表示,將在2021年規模化擴張小潤發,預計年內開出200家門店。

但隔年只開出103家門店,可見展店速度不達預期。

「當年度財報中,業務進展也朝著毛利改善、收窄店虧損率方面,暗示著子孫戰略未能實現盈利,」另一位行業趨勢觀察家說。
若再攤開高鑫零售發布的財務報表顯示,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,來自銷售貨品的收入約為805億人民幣,較前一年減少約41億元,毛利則衰退4.2%。

大潤發和高鑫零售的市場處境十分不妙。

目前高鑫零售於大陸212個城市開出486家大潤發、12家中潤發以及84家小潤發。門市大多集中於華東的小潤發,家數更形減少。或許,阿里巴巴對小潤發市場區隔的「探索」,還是現在進行式中。

【聯合報(2023.08.16)。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333/7369662】

連鎖企業品牌故事

潮流探索

推薦刊物